2025年7月11日,
是第21個中國航海日。
當天,
也是鄭和下西洋620周年紀念日。
620年前,
一支全球頂配的龐大船隊,
載著東方古國的瑰寶,
從江蘇太倉劉家港起錨,
揚帆起航,駛向未知海面;
620年后,
同一片江岸上,
新能源汽車、鋰電池、
太陽能電池產品等“中國智造”,
劈波斬浪,發(fā)往全球。
今天,
讓我們一起跟著鄭和船隊,
重回當年的決策地、始發(fā)地,
開啟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起點:鄭和船隊從“江”走到“海”
鄭和率領的隊伍前后七下西洋,
“云帆高張,晝夜星馳”,
歷時28年,行程十萬余里,
先后到達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這是一條跨越碧波的“海上絲綢之路”,
一次傳遞和平的遠航壯舉。
你知道,
這場改寫人類航海史的偉大旅程,
起點在哪嗎?
答案,
就藏在奔騰的長江與浩瀚的大海之中。
公元1405年,
明成祖朱棣在南京頒旨,
鄭和第一次受命下西洋,
2.7萬多人從南京龍江關登船。
位于南京的龍江寶船廠,
打造了這支傳奇隊伍中的“寶船”。
現如今,
走進南京寶船廠遺址公園,
古老船塢靜臥,仍能讓人想象,
當年“寶舶連云”的震撼場景,
人力與夢想在此匯聚。
南京還有馬船廠等專業(yè)船廠,
存世四本古代造船專著。
“五廠四書”彰顯了,
南京作為當時,
世界造船業(yè)重要中心的地位。
浩蕩船隊由此順流東下,
一路駛抵長江咽喉、
江海要沖——蘇州太倉劉家港。
這里,
河海通達,港闊水深,
是天然良港,
更是鄭和船隊遠航前的整備基地。
200余艘巨艦在此集結、編隊。
船艙滿載絲綢、瓷器,
一行人心中秉持著,
“宣德化而柔遠人”的和平信念。
其和平宗旨,
目前仍鐫刻于,
現今位于福建長樂的,
《天妃靈應之記》碑文上。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時,
明成祖朱棣下令建造天妃宮;
第四次下西洋時,
下令立“御制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
并親自撰寫碑文。
天妃宮,
不僅是鄭和下西洋的重要歷史見證,
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遺存。
從南京到太倉,
鄭和船隊正是由此堅定地,
從“江”走到“海”,
拉開了人類大航海時代的序幕,
踏上了聯結世界的和平征途。
奇遇:寶船帶回哪些“明朝爆款”?
鄭和船隊不僅是外交使團,
更是跨國文化傳播的“帶貨天團”,
他們帶回來的不少“海淘”好物,
成為當時的“明朝爆款”。
公元1414年,
船隊帶回一只長頸鹿。
明成祖和百姓哪見過此等“神獸”?
宮廷畫家沈度奉命繪制《瑞應麒麟圖》,
該文物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在湖北鐘祥的梁莊王墓,
考古學家發(fā)現了一塊金錠,
上面鏨刻的銘文至關重要:
“永樂十七年四月
日西洋等處買到
八成色金壹錠伍拾兩重”,
這是鄭和船隊,
在西洋進行官方大宗貿易的直接物證。
鄭和船隊帶回的,
遠不止琳瑯滿目的異域珍寶。
那些支撐他們跨越重洋、
平安往返的“航海智慧”,
更是留給后世的寶貴財富。
船舶采光,
靠的是薄如蟬翼的“明瓦”。
工匠精選蚌殼,
切割打磨成長方形薄片,
平整透亮,將其嵌于木格窗上,
既能遮風擋浪,又能引光入艙。
在玻璃普及前,
這堪稱船舶采光的創(chuàng)舉。
南京明瓦廊,
正是當年明瓦制造的盛地。
《坤輿萬國全圖》,
是中國最早的彩繪世界地圖。
有學者認為,其成功繪制,
高度依賴于,
鄭和船隊積累的《鄭和航海圖》數據。
它將亞洲東部置于世界中央,
開創(chuàng)中國繪制世界地圖先河。
圖中不僅詳繪地理,
更包羅天文知識,
并生動描繪了時代帆船與海洋生物。
它不僅是地理大發(fā)現的見證,
更是鄭和時代留下的集大成之作,
為后世探索世界奠定了基礎。
征途:弘揚和傳承新時代航海精神
現如今,
鄭和鑄就的探索勇氣、
開放胸襟與共享信念,
已融入民族血脈。
中國海軍第一艘遠洋航海訓練艦,
以“鄭和”命名,
航行世界,傳遞友誼。
2011年4月、2017年4月、
2025年4月,
鄭和艦三次靠泊“第二故鄉(xiāng)”太倉。
“蛟龍?zhí)?rdquo;深潛7062米,
“奮斗者號”,
坐底地球最深點馬里亞納海溝……
一系列“大國重器”,
在鄭和船隊未曾抵達的深淵,
續(xù)寫著探索的傳奇。
進入新時代,
中國倡導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
與各方加強海上對話交流,
走互利共贏的海上安全之路,
探索人類與海洋和諧共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路徑。
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深入實施,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煥發(fā)新生機。
中老鐵路、瓜達爾港等關鍵節(jié)點,
構建起高效互聯的現代版“海陸補給網”。
中國港口高質量發(fā)展交出亮眼答卷。
數據顯示,2024年,
中國港口貨物吞吐量176億噸,
集裝箱吞吐量達3.3億標箱,
繼續(xù)穩(wěn)居世界第一。
而鄭和揚帆的起錨地——太倉港,
昔日的“六國碼頭”“天下第一碼頭”,
如今已躍升為長江集裝箱第一大港、
江蘇外貿第一大港、
全國內河集裝箱第一大港。
巨輪穿梭,橋吊林立,
“中國智造”在此源源不斷地,
運抵共建“一帶一路”國家,
書寫著新時代的“鄭和故事”。
航海精神和海洋文化,
也在感染著當下的人們。
在南京博物院,
年輕人走進“觀天下·坤輿萬國全圖
——南京博物院VR大空間沉浸式展覽”,
通過科技觸摸歷史,
感受“航海新征途”中的文化自信。
戴上VR設備,
你可以瞬間穿越620年,
抬手可“修復”《坤輿萬國全圖》真跡,
踏上虛擬寶船,
隨波濤遠洋航行,
續(xù)寫向海而生的光輝篇章。
620年,
潮起潮落。
鄭和船隊的探索與開放精神,
在深潛器的燈光里、
在遠洋貨輪的航線上、
在年輕人觸摸歷史的指尖上,
指引我們駛向更遼闊的未來。
作者:徐珊珊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