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湘賓工作照。(資料圖)
“攻堅克難,精鉆細研”“打破常規(guī)是常態(tài),急難險重是常態(tài)”……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九院7107廠“劉湘賓大師創(chuàng)新工作室”,墻上標語處處透著拼搏進取的精神。
12月23日,身著藏藍色工服,手持LED放大鏡,劉湘賓正在工作室認真檢查陀螺杯加工質量,只見他眉頭微蹙、眼眸低垂,反復調整角度查看零部件細節(jié),神情專注而堅定,時間仿佛在這一刻停滯。
今年61歲的劉湘賓,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九院7107廠數控銑工、首席技師。扎根數控一線40余載,他躬耕于毫厘間,以微米度量世界,秉匠心逐夢航天。多年來,由他加工的產品安裝在多個重點型號產品,為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大型飛行試驗作出貢獻。
苦練磨內功學習有“鉆勁兒”
技能水平的精進,源自日拱一卒的堅持。從對機械加工知識一無所知的“一張白紙”,到懷揣一身絕技絕活的大國工匠,劉湘賓鉚足學習的“鉆勁兒”,在通往精密銑加工技術最前沿的路上,他每一步都走得穩(wěn)健而有力。
“剛來時,幾乎就是零基礎,不知道什么是銑床、什么是銑刀、什么是鉆頭。”那是1983年,20歲的劉湘賓從部隊退役來到7107廠,成為一名銑工。航天產品要求零缺陷,這對于當時剛剛入行、只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劉湘賓來說,無疑是“難啃的骨頭”。
面對職業(yè)生涯中第一道攔路虎,劉湘賓非但沒氣餒,反給自己定了一個“難上加難”的目標:要成為國內精密銑加工技術最前沿的技能人才。“還沒學會走,就想著往前跑咧”“你還是踏踏實實干工人該干的事吧”……當他的想法脫口而出,身邊人紛紛搖頭。
“不懂就學,不會就問,沒有雙腳過不去的坎。”三年軍旅生涯鍛造了他不服輸的性子,劉湘賓找來《銑工工藝學》《電工基礎知識》等13本專業(yè)書充電。白天上班,他就和師傅一起加工零件,學習操作技能。晚上下班后,他開始自學理論知識。“既然起步晚,那就付出成倍努力。”很快,他就學完了技校學生三年才能學完的全部課程,并在通過率不到60%的情況下,順利通過了考試。
2000年,7107廠引進當時國內最先進且稀缺的數控機床,技術資料和數據編程全是英文。沒有一點英語基礎的劉湘賓拿出了家里幾乎全部的積蓄,用5000元報班學編程,買英文課本學,一點點克服“英語關”“軟件關”。
一路走來,學習的“鉆勁兒”早已深入他的骨髓。一摞摞專業(yè)書和筆記,陪伴著劉湘賓度過了無數個日日夜夜。每本書都化成了堅實的臺階,助他攀登一座又一座技術高峰。
破題出實招創(chuàng)新使“巧勁兒”
劉湘賓所在的數控班組,主要承擔國家防務裝備慣性導航系統關鍵件的精密、超精密車銑加工任務。作為班組長,如何通過創(chuàng)新使“巧勁兒”,解決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難題、突破加工瓶頸,是劉湘賓一直思索的問題。
陶瓷、玻璃材料具有耐高溫、膨脹系數低、耐熱震性、高化學穩(wěn)定性等優(yōu)異性能,在各行業(yè)特別是國防工業(yè)航天領域被廣泛應用,但這些材料也因易崩易裂導致精密加工非常困難,成為機械加工領域衡量工人技術水平的“試金石”。
2018年5月,劉湘賓帶領團隊開展以某型產品零件加工為代表的航天硬脆材料零件超聲振動低應力精密加工技術研究。經過9個月反復試驗,使加工精度達到了壁厚0.5-0.8毫米、內外球面同軸度0.3-0.1微米,首次在國內行業(yè)實現了球型薄壁石英玻璃的加工需求。在2019年陜西省第五屆科技節(jié)上,他展示的薄壁空心杯零件加工絕活驚艷了現場觀眾。
加工工藝的突破,滿足了設計指標要求,打通了該型號產品研制的關鍵問題。“項目研究成果還可推廣應用于航空、船舶等重要部件的硬脆材料精密加工,為我國新型防務裝備、衛(wèi)星研制生產提供了技術支撐。”談及團隊的創(chuàng)新成果,劉湘賓的言語間滿是自豪。
“伴隨著機械加工技術迅速發(fā)展,我也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自己,進步慢了就是后退,走好這條道,必須不斷儲備提升、不斷革新。”以他名字命名的勞模創(chuàng)新工作室成立以來,在涉及載人航天等慣性導航領域產品的研制生產中,解決了眾多技術難題,提高了產品合格率。
近年來,劉湘賓參加國家級、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級課題研究等十多項,自制特種工裝夾具及刀具一百余種,先后解決了鋁基復合材料等新型材料的加工難題,為企業(yè)精密、超精密加工制造保駕護航。
師徒傳幫帶攻關用“韌勁兒”
“鉆技術、傳技能、帶好人、出精品”,這是深深刻在劉湘賓心底的12個字。如今,他帶領的團隊超精密機械加工水平達到行業(yè)一流,尤其擅長加工微米級、亞微米級高精度精密零件。作為擁有2021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中國質量工匠、陜西省勞動模范等眾多榮譽的他,將更多精力放在了“傳幫帶”上。
“多年來,我?guī)Я?0多個徒弟,就想把所有本事都教給他們,讓大家在工作中少走彎路。”劉湘賓經常囑咐徒弟,每個零件都是高精尖產品,是要飛上天的,所以每一步都要做好,質量和進度容不得半點馬虎。對于徒弟做出來的產品,劉湘賓要求起與自己做的一樣,確保“一把尺子,一個標準”。嚴師出高徒,徒弟中已有多人獲得陜西省技術能手、陜西省國防科技工業(yè)技術能手等稱號,成長為科研和生產骨干。每每提到這些,劉湘賓十分欣慰。
作為行業(yè)知名專家型技能人才,劉湘賓的“傳幫帶”沒有僅限于本單位。2022年7月,經組織安排,劉湘賓每周都會抽時間到民企拓普達公司開展技術幫扶。“我經常利用周末時間過來,到現場幫助企業(yè)解決機械加工中的技術難題,同時培育技術技能人才。”劉湘賓說。
在拓普達公司幫扶兩年多來,劉湘賓帶了6個徒弟。幫扶期間,他仍保持著攻堅克難的“韌勁兒”,全力突破技術瓶頸,以過硬的產品和實力,助力拓普達公司在某軍工研究所無人機項目中成功中標,并帶領團隊圓滿完成生產任務。
此外,他還積極參加寶雞市總工會組織的勞模工匠助企行、創(chuàng)新工作室聯盟技術協作攻關等活動,深入企業(yè)“問診開方”,獻上“解題”良策。
“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為祖國航天事業(yè)貢獻一生,這就是我的志向。”今年,退休返聘“無縫銜接”的劉湘賓,仍然奔波在7107廠車間生產一線的技術攻關前沿,伴隨著機床轟鳴聲,繼續(xù)用銑刀雕刻著自己的航天夢。(本報全媒體記者 寧黛艷)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