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二手書流轉,助力古籍留存,提供24小時學習場所——
文/圖 本報全媒體記者 劉妍言
顧客在火藥書局挑選圖書
相較于大型綜合類書店或連鎖書店,獨立書店無論在體量、客流以及營業(yè)額方面均不占優(yōu)勢,更何況在當下電商低價圖書沖擊實體書市場、閱讀習慣從實體書遷移到電子書的影響下,面臨多重挑戰(zhàn)。
顧客來獨立書店消費看中什么?獨立書店又能為“愛書者”提供哪些便利?今天是第30個世界讀書日,連日來,記者走訪4家位于西安市的獨立書店,探尋他們的另一種“經營之道”。
重啟舊書旅程
4月18日20時,蓮湖區(qū)火藥局巷的火藥書局門廳處站著三四位前來“淘”書的年輕人。美術專業(yè)大四學生范婧怡精心挑選,帶了兩本藝術史回家。書店店堂有六七十平方米,擺放的3000余本(冊)書籍以外國文學譯本、藝術類為主。“游客較多,有人專門來‘打卡’。”店主朱艷坤介紹。記者看到,除了書籍,店內另有掛畫、盆栽、雕塑和茶盞。一墻之隔的三間房里,是店主策劃的茶掛展。
“網上買書,算法推的都是自己?吹、時下流行的,而線下‘淘’書會有意外之喜。”公司職員劉芳之前和朋友來過,這次選了一本作家手記和民俗故事集。碑林區(qū)二環(huán)南路的文匯古舊書店則多見教輔、工具書。和流動書攤或定時開放的舊書市集相比,這家20年老店在融入社區(qū)、服務居民上有一定優(yōu)勢。
“二手書實惠,舊書也不浪費。”市民牛大爺是退休職工,家住附近的他時常路過就進店轉一轉,這次尋得幾本圍棋棋譜,打算研究一番,和幾個棋友切磋。
守護文化記憶
萬邦古舊書房內,一位顧客正在結賬--戴女士是上海游客,做旅游攻略時知曉這家“藏”在雁塔區(qū)藍溪花園內的書店,挑選后買走了幾本菜譜,其中還有明代人寫的食譜。
書店主理人大樂介紹,“大學老師、學生來得多一些,專門來找某個領域的舊書。”店內目前藏書五六千本(冊),古籍約占六七成。展示柜內,棉紙、竹紙等各種古書(冊)平整擺放,“古書不好保存,溫度、濕度、防蟲蛀都得把控。”他說。
記者注意到,除了古書有固定受眾外,一般顧客更多對舊書的版本、譯者有要求。“有顧客專程來買某個版本的書,或在現(xiàn)場實地比較哪個版本自己更喜歡。”大樂說,這時“逛”書店就成了購書首選方式。
讀詩、寫字、吹尺八……大樂介紹,偶爾有顧客以書會友。“實體書店提供了一個連接自我的場所。很多人通過線下讀書交流認識志同道合的人,有些還成了朋友、愛人。”大樂坦言,雖然書店普遍面臨經營“困局”,但自己仍有能獲得成就感的地方。
溫暖城市晨昏
4月15日14時,雁塔區(qū)高新四路的歸來書店咖啡香氣彌漫,靠窗的長桌座無虛席,有人看書自習、有人伏案小憩。
作為目前西安市一家24小時營業(yè)的書店,平均每天客流大約有100人。“‘考試季’或周末客流會多一些,零點之后人會少,也有通宵待在這里的。”店主閔楠介紹。
書店藏書2萬余冊,絕大多數(shù)書籍將封面塑封,供免費閱讀和借閱。在留言卡、與書籍一同展示的書籍推薦語中,可以看出?、老客和書店的連結。讀書會、室內音樂會、討論會、個展都是這個小型“文化空間”豐富顧客文化體驗的種種嘗試。
“這里有學習氛圍,在家看書容易犯困。”讀高一的顧一然笑著說。研二在讀的肖玉在書店寫論文,她站起來伸了伸懶腰,“在落地窗前看著車來車往,挺解壓的。”
趕飛機火車的旅客、熬夜加班的打工人、相約而來的學習“搭子”、分秒必爭的備考族……針對帶著大件行李的顧客,店門內一側專供他們放置行李箱、包袋,“獨立書店像個驛站,誰來都能歇歇腳。”閔楠說。
選書和定位差異化、經營模式線上化、經營業(yè)態(tài)多樣化、運營精細化都成了店主轉變經營模式的方向。
租金、客流、庫存重重壓力下,獨立書店經營者正探索“轉型”。同時,滿足一部分讀者個性化的購書、閱讀需求,提供算法之外的人文“溫度”,這大概就是獨立書店的“經營之道”。
采訪手記
2024年發(fā)布的《第二十一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國民綜合閱讀率穩(wěn)步上升,數(shù)字化閱讀深入生活,閱讀服務日臻完善。在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精細化需求的基礎上,實體書店還承載著文化屬性和公共服務功能。
其中,獨立書店不僅提供滿足個性化閱讀需求的空間,有的還成了外地、外國游客探尋一個城市韻味的“打卡”地,成為城市的文化地標。獨立書店讓閱讀落地,讓文化升溫,更是“書香西安”的名片。
萬邦古舊書房內的古書。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